大家好,此前推荐的欧洲版《色‘戒》,看到了不易可能也被限流了,私发好友或者转到群里应该还是可以的。这绝不是我限制的,请大家理解。另外,太多资源不能在本号发出,如想看更多更好电影,现在就请移步另一个号。长按二维码即可免费关注。今日重榜推荐据说,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情涩片
以后主要在这个号看电影。你懂的。现在就请长按二维码关注现在也开放诗人大卫私人微信号,如果还是不好友的,请添加。(如已经是诗人大卫好友的,名额有限,请不要重复添加)。
以下是今天的正文
大家好
相信大家都和我们一样,觉得和第一季相比,第二季更真实、也更残酷、甚至于让人感到窒息。他们让我们看到,婚姻里不止有理想的、爱情与自我的拉扯,还有更多更现实、更不好看的东西。比如一种“有毒”的亲密关系是如何慢慢被建立、被稳固,而不健康的依恋模式,又是如何具有成瘾性,难以戒除。爱并不是万能解药,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以爱之名,无止境地向对方所求,直到眼睁睁地看着这段关系走入泥沼,依然无法抽身而出。不过今天要跟大家聊的并不是《再见爱人》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“再见爱人”。很巧合的是,最近有一部豆瓣热门影片,讲述的也是一对夫妻的故事。但他们的婚姻里似乎并没有争吵、战斗和拉锯,只有扶持、理解,由生到死都站在一起。在纪录片的一开始,我们就知道两位主角已经于1991年过世了,虽然无从得知去世前最后时刻的情形,但涌浪附近的地表痕迹显示,他们临终前就在彼此身旁,或许他们曾在火山爆发中告别。也许听完他们的故事之后,对于爱情,你会有另一种理解。是的,今天想跟大家聊的就是豆瓣近期的一部热门影片《火山挚恋》。《火山挚恋》目前在豆瓣仍高达8.9分,之前在北影节展映就得到相当好的评价,现在大家也可以在线上观看了。
“火山挚恋”这个译名如果稍显得有些文绉绉的话,它的英文原名会更加简洁明了,就是Fire of Love。一方面,纪录片的主角是两位著名的已故火山学家,他们毫无保留地爱着火山。另一方面,他们的感情本身也被比喻成火,热烈、浪漫却有着致命的危险。(关于这两位主角,赫尔佐格今年也用他们留下的影像资料,拍摄了一部纪录片《心火: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》。相对于叙事性较强、较为工整的《火山挚恋》,《心火》更风格化、更具有作者性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。)Maurice和Katia在1966年相遇,当时他们在同一所大学,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就读。男生学的地质学,女生则在学习地球化学。他们有着志同道合的兴趣:Katia从小热爱火山,加上性格叛逆,一度被父母送去了专门管教女孩的学校。Maurice亦然,自从七岁见到第一座火山,就深深地爱上了它。生于动荡、自由、反抗一切的六十年代,他们亲历了法国的“五月风暴”,一起参与过反越战游行。因为对现实不满又不安,他们才决定从自然中寻求慰藉。另一方面,六十年代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兴起,两人亦是其忠实拥趸。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是自由的、独立的,更是有选择权的。最最重要的一点,人要有勇气做选择,要有勇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,哪怕是面对失败和割舍。因此他们也满怀着勇气,选择了一条常人不会选择的道路。1970年,两人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,并一致决定不要孩子。Maurice言:“从现在开始,我们的人生只有火山,火山,火山。”在实体观测火山的早期,比起科学家,这对年轻爱侣更像是两个自由职业的爱好者。他们没有先进的装备,在前往火山口的路上,连车子都抛锚了27次。(当时还没有钱租直升机)很多在后来被认为具有极大价值的事情,在当时都是凭着兴趣而做。比如他们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影像资料,只因为害怕奇观会消失,所以一定要记录下来。之所以会成为首位在活火山附近观测的火山学家,动机也非常朴素。于是在影片里,你会看到他们靠得越来越近,越来越近。他们一度也被很多人误解,被认为是「怪咖」「流浪艺人」「火山跑酷人」。在偏见和诘问中坚持自己似乎总是很难,值得庆幸的是,他们从来都不是孤身一人。比如丈夫在高温的泥巴里烫伤时,妻子兴致勃勃地观察道,“他的皮肤在像洋葱一样剥落!”而在丈夫的镜头里,妻子Katia站在火山口瘦小的身影,总是充满着一种近乎于永恒的美感。你很清楚镜头背后,藏着一位丈夫充满爱和尊敬的凝视。在火山研究仍少有人问津的时代,是他们拍下了大量的影片,留下了丰富的影像资料,让后人对于火山的探索有了长足的进步。丈夫Maurice是一位导演,为至少128座火山拍摄了多达800小时的影片,还留下了五部具有科普意义的电视纪录片。妻子Katia则是一名摄影师,她的摄影作品被收录在他们写的二十多本书和《国家地理》等杂志里。在年轻的时候,这段旅程是快乐的、是充满好奇和冒险精神的。看到他们的影片,你会想到法国新浪潮的科幻片,或者是安东尼奥尼的《扎布里斯基角》。一切都是关于实验、野心和反抗。关于一往无前的热情和年轻人的无所畏惧。然而到纪录片的中后期,随着这对夫妻对于火山的理解和研究越来越深入,故事的基调亦随之而变。他们看到的不再止是美景,亦是大自然的杀伤力。是火山的庞大和未知,与人类的渺小。被火山灰覆盖的死亡现场触目惊心,观测火山的人也在一步步滑入深渊。1980年圣海伦火山爆发,57人因这场爆发丧生,包括他们的一位多年好友兼同行。这无疑是某种预示:火山学家的职业不仅是很有趣的、很神奇的,也时刻都冒着生命危险。在见证了挚友的死亡后,这对夫妻并非心生畏惧,反而也决定追随故友的脚步,改变研究方向,将研究目标定为这种会杀人、难以预测的灰色火山。在当时全世界的三百五十名火山学家里,只有1/7的人在冒着巨大风险研究灰色火山,他们是其中之一。1991年日本云仙火山爆发,43人殒命。Maurice和Katia亦埋骨于此。Maurice享年45岁,Katia比他大四岁,49岁辞世。《火山挚恋》在形式上别具一格,纪录片最开始我们便得知了主角的死讯,见到了他们临终前最后的影像记录。这制造了一种奇妙的观感:死亡不再像是告别,是时钟的定格处,反而成为了故事的序章。纪录片中所有的影像都是第一手史料,来自于两人当年拍摄的原始素材,以及他们接受的采访。由于当年拍摄的影片都是无声的,导演邀请了美国演员米兰达·裘丽作为旁白,用非常诗意的语言,提供了如朋友一般的旁观视角。《火山挚恋》既是一部火山学家的传记,也是一篇关于爱的论文。纪录片本身具备了极强的历史和档案价值,也向观众科普了许多关于火山的知识,即使像我一样对地质学一无所知的人,看完影片也会受益匪浅。与此同时,它也细腻、亲密,如私人日记一般,记录了一对夫妻最细微的相处时刻;影像本身,则有着最震撼、最极致的超人之美,比梦境更疯狂,完全超脱于普通人的认知。它不是靠技术合成,更非由无人机所拍摄,但每一寸画面都是如此粗粝的、带着最真切的质感。和现在的创作者不同,当年Maurice需要背着非常沉重的机器去进行拍摄。你常常能看到镜头里的火山灰。这些东西都是有重量的,都是存在的。那种最独特的气质会停留在胶片上。或许他的拍摄本身并无技巧,但直觉、好奇心和热爱,是最好的创作源泉。对于火山的沉迷,对于奇观的追逐,驱使着他总是想要再靠近一点,再放大一点。但对于我个人而言,《火山挚恋》更动人的地方在于,它讲述的是真正的「爱」。爱并非只有轻盈、浪漫的一面,亦有沉重的、不可解的一面。在纪录片的后半段,Maurice夫妇必须更清醒、更冷静地审视、甚至于剖开自己对火山的沉迷。这份爱可能是无意义的:相对于拥有亿万年生命的火山,人类不过沧海一粟。即使穷尽一生的观测,也未必能窥见火山活动的亿万分之一。它也是危险的、是可悲的:壮丽的火山也能杀人于无形,观测本身就是将他们的生命置于险境。他们如此钟爱火山,但对于火山而言,他们的存在是如此渺小。既然如此,该如何在这种矛盾之中,理解他们活着的意义,直面这种爱本身的虚无,以及它所伴随而来的致命危险?你能清晰地从中看到Maurice和Katia的转变。最开始这对夫妻拍摄影片是为了记录奇观,为了得到足够的旅游和研究经费。而他们研究自然是为了逃离社会,为了自我实现。但后期他们变成了严肃的、克己的科学家,他们脸上不再有那么多笑容,身上却背负了更多的责任感。他们希望能向民众、向当局科普到灰色火山的危险性,他们希望能拯救更多的生命。他们生活在火山,却深爱着人类。随着故事的往后推移,这对夫妻会越来越多地在采访中谈到自己对于死亡的看法。你会看到Maurice说出他的名言,“我想过精彩而短暂的一生,胜过漫长却无趣的人生。”“前往爆发现场的火山学家,永远在赌自己的生命,是否在玩一场俄罗斯轮盘游戏?”“我经历过的事让我觉得自己活了一百多年,所以坦白说,就算要死,我也不会害怕。”或许正因为此,当最终的时刻来临时,你不会再感到太多的悲恸和唏嘘,反而觉得他们的人生像是一个圆,首和尾紧紧衔在一起,终点即是开局。如同火山学家总是试图预测火山爆发一般,这对夫妻也早已预见了自己的结局。这是一种真正的、存在主义式的勇气:当他们做出了选择,就已做好了为这个选择而牺牲的一切准备。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失败,面对死亡,面对自身的渺小,面对故事的结局。在2022年即将结束的当下,遇到《火山挚恋》这样一部充满力量的影片,我感到适逢其会。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们的生活都陷入了泥沼,我们被困在眼前的困局里,寄希望于不可知的未来,但未来却迟迟未能出现。在漫长的、无意义的等待里,我们常常忘记了时间还在继续向前。《火山挚恋》是一部关于远方、关于爱、关于未知的影片,但更重要的是,它关乎于选择,也关乎于选择的勇气。我们是否真的有勇气做出改变,是否真的有勇气跳出停滞不前的泥潭、去追寻心中所爱,即使可能会面对一次次的失败,也依然要继续向前。无论如何,生而为人,我们都要为时间负责,要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意义。